首页

加入收藏

您现在的位置 : 首页 > 最新资讯

为什么中国式家长的焦虑毫无意义?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

时间:02-26 来源: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:169

为什么中国式家长的焦虑毫无意义?看完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

虽然做父母的总是忍不住想象孩子的未来,但在无限多的可能性中,孩子到底会有怎样的人生,是你无法决定的。无论你怎样焦虑,都不可能消除生命成长的不确定性 ...作者:赵昱鲲;本文来源:公众号“童行学院”(ID:tongxingplan) ,童行学院是为3-12岁孩子提供系统性通识教育的课外学院,致力于成为儿童通识教育的引领者。如果您喜欢蓝橡树的文章,请记得要把我们“设为星标”哦!很多父母都处于过度焦虑的状态。孩子只不过是一次数学考试没考好,就头皮发麻:“完了,看来他没有数学天分,以后小升初、中考、高考可怎么办呢?数学是高考必考的科目,看来他上不了好大学了。上不了好大学,一辈子不就完了吗?”然后半夜披衣起床。上网搜索提高孩子数学成绩的方法,第二天一早又到处打听哪里有好的数学培训班,下午就带着孩子去交钱报名了。还有些父母,好像如果没有事情焦虑就活不下去似的。先是焦虑孩子说话晚,孩子会说话了,又焦虑孩子没礼貌、乱打人;孩子不打人了,又开始焦虑孩子学不会拼写;孩子会拼写了,又焦虑孩子在班上不主动发言······总之,前面的焦虑刚消失,后面的焦虑便接踵而至。焦虑有益还是有害,关键在于度——焦虑程度要与事情的危险程度相匹配。老虎会吃了你,非常危险;狐狸会吃你家的鸡,使你的财产遭受重大损失;野猫会偷你家的鱼,当然也是一种财产损失,但你辛苦一点儿,多打点儿鱼同来就弥补了。面对这三种危险,你的焦虑水平应该和它们对你造成的威胁相匹配:对老虎产生的焦虑最多,狐狸次之,野猫最少。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。这些问题,有的属于老虎级别,比如,那些严重影响孩子健康,乃至威胁孩子生命的重大疾病和意外事故;有的属于狐狸级别,虽然不致命,但可能显著影响孩子的未来,比如道德品质、社交障碍、学习障碍等;而大多数问题,只属于野猫级别,从长远看并不会对孩子产生不利影响,比如一次考试没考好,对你安排的兴趣班没有兴趣,和其他孩子在操场上打了一架·····遇到老虎级别的问题,你就应该整夜睡不着觉、心急如焚,想尽一切办法全力解决;遇到狐狸级别的问题,你就应该高度重视、仔细研究,一步一步认真解决;而那些野猫级别的问题,你当然也要应对,但完全没必要彻夜不眠、大动干戈。如果你对一些影响不大、可以逆转或者大幅减轻后果的问题,焦虑得好像生死攸关、前途命运在此一举。这些过度焦虑,就是自找的。过度焦虑让你使用过多的资源去解决一个次要问题,从长远看得不偿失。我将在下文中举三个例子,都是人在过度焦虑的状态下犯的简单错误。低估选择的机会成本我儿子今年6岁,家长们在一起聊得最多的就是给孩子报什么辅导班。我一般都是使大家扫兴的那个,这个也不报,那个也不学。于是,就有家长来劝我:“孩子反正有时间,闲着也是闲着,多学点东西,艺多不压身,又不损失什么,对不对?”还真不对。孩子损失了其他选择的机会,付出了机会成本。机会成本(Opportunity Cost)是一个经济学概念,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要放弃的其他东西的最大价值。一般来说,成年人哪怕不知道机会成本这个概念,在做选择时也会本能地考虑机会成本。比如,有人向你求爱,你会想一想其他潜在的追求者,把他们细细比较一番;你去找工作,收到一家公司的offer,还想再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公司想聘用你......可一到育儿这件事上,父母就没那么理性了。英语、识字、数学,哪个不重要?还有手工(锻炼动手能力)、钢琴(接受音乐熏陶,还顺便提升数学能力)、少儿编程(那可是未来最重要的技能)……不都应该学吗?可你想过没有,对孩子成长有益的东西很多,但孩子的时间有限。在有限的时间里,什么是最重要的?父母的注意力往往都集中在那些能量化的知识学习上,比如英语单词量、识字量、数学题,而忽视了那些无法量化的能力的培养,比如自主性、社交能力、创造力等。从长远看,决定孩子一生成就的到底是什么?自主性、社交能力、创造力的作用,至少不比书本知识和考试能力的作用小,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时间和机会。家长眼中的“瞎玩”,其实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——除了可以培养孩子的探索能力之外,最重要的是能锻炼孩子自主选择的能力,让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做决定。如果一个孩子整天被家长安排各种活动,在活动中又要听老师指挥,怎么可能发展出自己做决定的能力呢?如果孩子用这些时间在操场上、公园里和小伙伴一起瞎玩,那就更好了,既可以锻炼社交能力,又可以提高身体素质。哪怕就是发呆,也不是在浪费时间,而是在静修创造力,因为人发呆时大脑并不是就关机休息了,而是启动了“默认模式网络”,这个“网络”正是创造力的来源。为什么家长在投资、求职的时候都能考虑机会成本,一到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就对各种“能力提升机会”丧失了抵抗力,忽略了机会成本呢?根本原因就在于:对孩子未来的过度焦虑,使他们对各种机会的实际成本和真实收益无法做出理性判断。容易以偏概全,乱下结论我儿子上幼儿圆时,一位同班小朋友的家长对我说:“我也想按照你讲的方法育儿,可是我家孩子太差了,没有一点儿竞争力,不给他补课怎么行呢?”这个小朋友我也认识,非常活泼可爱。我很奇怪她的家长为何会说她太差:“她怎么太差了?我觉得不比别人差啊。”这位家长掏出手机,一边说一边划拉着手机屏幕给我看:“你看看,这是她们班一个孩子画的画,多生动!我们家孩子现在只会画圈圈! 这是她们班一个孩子写的日记,人家孩子都会写这么多字了,可我家孩子现在只会写自己的名字! 还有这个视频,你听听,和她一起学钢琴的孩子弹的,才5岁巳经弹得这么好了。我家孩子呢?一叫她上钢琴课就像要杀了她似的!”“你说的好像不是同一个孩子吧?你让自己的孩子和画画最好的孩子比画画,写字最好的孩子比写字,弹钢琴最好的孩子比弹钢琴,当然觉得自己孩子不行啦。”“不这么比还怎么比?!难道和不会画画的比画画、不会写字的比写字、不会弹钢琴的比弹钢琴吗?那不成了阿Q了吗?”“当然不能那么比,你得和大部分人比啊。”这位家长就是犯了取样偏差的错误,也就是以偏概全。她在找老公时,不会拿自己的老公和马云比财富、和金城武比相貌、和爱因斯坦比智商、和C罗比身材,因为理智的人都知道,那不代表平均水平。但有了微信之后就不同了。在班级群里发孩子画的,肯定是那些画画特别好的孩子的家长。如果一个班40个学生,有4个家长发了,那也才占班级人数的10%,但是你一天看到4个孩子画的很漂亮的画,还能沉得住气吗?要知道,这不是艺术学校那些遥远的天才们画的画,都是孩子的同班同学啊。这时候,你早忘了那只是班上画得最好的10%的尖子,而错把它当成是全班的平均水平了。更糟糕的是,父母还特别容易把不同孩子的优点集合到一起,成为传说中的“别人家的孩子”。“别人家的孩子”是一个和梦中情人、白马王子一样,虚构出来的人物。你在买车时不会要求既要有德国车的安全,又要有日本车的省油,还要有美国车的宽敞,最后还得是国产车的价格。但一说到孩子,却理直气壮地今天拿他的成绩和学习尖子比,明天拿他的身体和运动尖子比,后天拿他的情绪和“乖”孩子们比。要知道,这世界上除了“我的孩子”,就全是“别人家的孩子”,这相当于要让孩子一个人打赢全世界。这公平吗?孩子受得了吗?这也是取样偏差的错误,把虚构出来的人物当成了真正的样本。这些错误,你在找老公或者买车的时候不会犯,为什么在孩子身上就会犯呢?因为你太焦虑了,过于担心那些“指标”对孩子的影响,会反复检查孩子的各项指标,宁可往上比过了头,也不能往下比松了劲。但这些指标并不会决定孩子的生死,甚至都不会对孩子的未来造成重大影响,这样不客观、不准确的比较,只会让你过多地注意那些其实根本没那么重要的事情,给孩子带来无法承受的压力,对孩子的成长毫无裨益。焦虑接着焦虑,没完没了在我儿子的小学家长会上,校方请家长谈谈最关心的问题。一年级学生的家长说:“我们孩子刚入学,特别担心幼小衔接问题。孩子以前散漫惯了,能不能适应小学的节奏?”二年级学生的家长说:“哎呀你不用担心,孩子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。你倒是要注意孩子跟其他小朋友的相处,我觉得这才是小学阶段最大的挑战。大家在一起六年,要是班级气氛不友好,有排挤、欺凌的现象,那可怎么办?”三四年级学生的家长说:“你们这些都是小问题啦,一二年级有什么好担心的?好好玩就行了。到了三四年级,你才知道家长不好当啊。孩子的成绩在班里不理想,我们都得检讨自己哪儿做得不对,怎么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学习。”五六年级学生的家长说:“你们这些都是浮云,小升初才是关键啊。孩子上不了好初中,那好高中也没有希望,更不用说好大学了,以后一辈子就都毁了。”我听了一点儿都不奇怪,因为从孩子生下来那天起,我就习惯于周围家长这样的谈话模式了。两岁宝宝的家长会指导1岁宝宝的家长说:“别担心他走路的问题,我以前也担心,我家孩子到15个月才会走路,但现在跑得跟其他孩子一样快!你要注意的是语言,不要以为他听不懂,要多和他说话,不然他的语言能力就滞后了。”4岁宝宝的家长则会对3岁宝宝的家长说:“害羞?不敢和其他孩子玩?这都不算问题!到了4岁,孩子自然就敢了。我就是孩子3岁的时候太担心了,逼着他和其他孩子玩,你看他现在,被别人欺负了都不知道生气,还跟在人家屁股后面,哎呀愁死我了!”最有意思的是,这有时是同一个家长:她在孩子1岁时担心走路走不好,2岁时担心说话说得晚,3岁时担心害羞、没朋友,4岁时担心懦弱、被欺负,小学一二年级担心不适应,三四年级担心学习跟不上,五六年级担心上不了好初中......前面的问题顺利解决了,这类家长不是反思自己为何如此焦虑:“这个问题并没有那么可怕,为什么我当初那么担心呢?”而是立刻扑向下一个问题继续焦虑。这是过度焦虑者的一个典型特点,焦虑不随着问题的消失而消失。有老虎的时候焦虑老虎,没有老虎的时候把野猫想象成老虎继续焦虑。如果你在工作中一再判断出错,却从来不査找原因,继续原来的判断模式,老板恐怕早就找你谈话了,但在育儿过程中你却理所当然地一贯判断失误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也许就是过度的焦虑,让你迅速忘记了这些错误,而是把注意力又迅速转向地平线上浮现的下一个危险。其实,很多问题,并不是孩子自身的问题,而是父母的过度焦虑把它放大了。当我们能够放下焦虑,心态平和,也许,对孩子的成长才是最有益的帮助。父母的成长,是孩子与世界之间的桥梁。【童行学院(ID:tongxingplan)】由世界科幻雨果奖得主郝景芳发起,涵盖科学、人文、艺术、思维4大学习领域,为3-12岁儿童提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通识启蒙课程,通过探索型跨学科融合学习,让儿童思维宽广,思考深入(think big, think deep)。童行学院系统性通识教育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长按复制ID, 添加好友, 申请加入高中群管家微信号: guanjia0040以上内容包含广告
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

标签 : 最新资讯